態度,決定了高度-不求做最大,但要能做到最好,不求做到最多,但求最有影響力

一個“地方”|璧山文化藝術中心

一个“地方” | 璧山文化艺术中心第1张图片

作為重慶綠島新區公共服務中心建築群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築,璧山文化藝術中心南臨中央公園人工湖,西接市民廣場公共綠地,景觀資源優越,是整個區域最早啟動的幾個項目之一。

清乾隆《璧山縣志·形勢》載:“昔人雲四山如璧,又雲山出白石,明潤如玉,故名璧山。”文化藝術中心用一種抽像的建築語言再現關於“璧山”的描述,這種形體關系也是對周圍山水環境要素的一種映射。我們希望這座公共建築提供的是一個“地方”,而不僅僅是一棟建築。

 

一个“地方” | 璧山文化艺术中心第6张图片

未平整的原始場地中有大小三個山丘,它們相對而立,中間的谷底向周圍場地延伸,這種自然的空間關系成為了這次設計的起點。這種“空”正是我們認為回應自然、城市、文化的最佳姿態。建築體量依從原有谷地的趨勢做切割,從一個實體中打開了連接場地周邊幾個重要公共空間的通路。西側的自然景觀經由二層平台延伸至建築內部,公共平台連接了三個體塊,成為了一個富有活力的城市客廳。

這種形體生成的邏輯也讓建築界面自然呈現出了內和外的差別。建築主體的“外”表皮采用了灰色鋁單板格柵結合玻璃幕牆,很好的解決了建築東西曬的問題。整齊劃一的金屬板形成橫向線條,讓“外”表皮簡潔、純粹又現代,凸顯了“內”的復雜和多變。在內向的峽谷界面中,不同角度的三角面上玻璃、金屬板、鋁板網交替出現,又被冰裂紋式的劃分統一起來。整個“內”界面呈現一種晶體的質感,這種閃爍剔透的“復雜”讓這個“空”成為來往人群視覺的焦點。

一个“地方” | 璧山文化艺术中心第7张图片

簡潔、純粹的“外”

一个“地方” | 璧山文化艺术中心第10张图片

一个“地方” | 璧山文化艺术中心第11张图片

一个“地方” | 璧山文化艺术中心第12张图片

複雜、多變的“內”

一个“地方” | 璧山文化艺术中心第13张图片

一个“地方” | 璧山文化艺术中心第14张图片

一个“地方” | 璧山文化艺术中心第15张图片

內部的光影

一个“地方” | 璧山文化艺术中心第16张图片

一个“地方” | 璧山文化艺术中心第17张图片

我們將文化藝術中心復合多樣功能空間梳理為三個部分:主要空間,輔助空間以及交通脊。各個功能圍繞公共平台組織,按原始山體的分布坐落於基座上。東側為大劇院、西側為會議中心,群藝館和電視台等功能。觀眾從平台層進入不同場館,服務輔助功能則在平台下將幾個體量連接在一起。

項目名稱:璧山文化藝術中心
項目地點:重慶
委托機構:重慶綠島新區管理委員會
主持建築師:湯樺
項目組:陳國文、鄧芳、汪田浩 、周昱、段芸芸等
合作單位:重慶市設計院
建築攝影:何震環
本文轉載自湯樺建築設計

★璞永好宅搶先看★

璞永建設

璞園醇建築 市心官道 百年之峰